2021北京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2021北京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各区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东城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漂来的城,融情的声
①当年,电视系列节目《话说运河》说的是一段关于水的历史,运河实现了地域间最大限度地沟通,顺水“漂”来的一根根神木、一块块金砖,筑起了一座全碧辉煌的城关。这个节目本身,已经有了一段不长不短的历史了。那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晴日里摄下的历史镜头,也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都城的一页历史的闪现。30多年后再看此景,再入此境,蓦然感到:“水”这个有灵魂的精灵,它溅起的银色的波花,不就是音乐的圣洁音符吗?
②于是,思想便接上了无际的音乐遐想。一会儿是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开篇弦乐涌出的水波荡漾般的音符滚动,一会儿是舒伯特《鲜鱼》那绝美的歌唱中进溅出来的水花嬉戏的叮咚声响。历数关于“水”的音乐,从巴洛克的严谨乐音到浪漫乐派的放选浩歌,几乎比比皆是。
③巴赫那个后来演化为《圣母颂》的C大调前奏曲,虽无“水”的标题,却处处涌出“水”的乐音,那是因为圣洁的音符,让人们不由得联想到了“水”的圣洁。而与其同庚的亨德尔,更是在泰晤士河的英国“舳舻”之上,为皇帝乔治创作并演奏了使君颜大悦的《水上音乐》。《元史》中曾记载,忽必烈驾临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退下令京畿运河名为“通惠”。这“舶舻”,就是大船毗连:这“大悦”,就是大喜过望。这个乔治皇帝也在“轴舻”与“大悦”中,遂宽宥了宫廷作曲家亨德尔的逾假不归。“水”的音乐之美好,竟能够如此轻快地抚平了人的心境,化世界一片升平。
④历来,“水”的音乐有着不同凡响的感染力量,记得在我少年时代学习钢琴的日子里,多少度春秋过去而终不能忘的一曲,是门德尔松的那首《威尼斯船歌》。当年,我反复练琴,深深迷醉于这首升F小调的摇曳着八六节拍的绝美音乐之中,我又朝出了1963年的学习笔记,上面写下了我演奏这首乐曲时身临其境一般所想象到的诗意情景:
⑤“威尼斯水城之夜。天上的星,清晰投到地面的水波间,天地皆为深青色,间而银光灿灿,波声潺潺。静,静……远处桨声传来,是那么微弱而有节奏。渐渐地,一声悦耳的不知名的乐器奏出了简短的单音,给夜又增加了一种色彩,桨声中似乎也融进了优美的曲调。歌声开始了,悠然委婉,抑扬顿挫并不明显,但却起伏着,亲切动人,真如发自心腑之声。歌唱像一个青年强烈的爱情冲动,虽只是独唱,但却不孤独。别人也受到了感动,一同加入了这个令人神往的歌唱,二重唱开始了,内心的波澜,被歌声不住地拨起,越来越热烈地涌动,最后,放开了歌喉,忘记一切地纵情高歌,那么激昂动人,此刻,周围迷人的景色愈发清晰了,水波、银光、星花、雪白的建筑物,远方愈来愈响的夜鹭叫声,以及回旋着的歌声的余波,聚汇着,均匀地交织在了一起,绘成一幅动人的威尼斯水城夜景。最后,船远了,在夜色中消失了……”
⑥这段描写,几乎涵盖了门德尔松这首“无词歌”的全部细节以及由此清晰演绎出的情境。当年,我是在学习中演奏,现在我是在回味中抚琴。虽有了对于乐曲理解上和技法上的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是不变的,那就是这首乐曲所构筑的音乐意境——一个由“水”融成的音符,由“水”的音符编织成的“水”的世界。此时与彼时的感受,几乎与笔记本上的文字描画一模一样。于此,我又想到,“水”是千古不变的神圣液体,它以一种晶净,透穿了灵魂和情感;它以微弱的慢慢浸染,缓缓聚起一种冲击彼岸世界和改变人心的力量。于是,“水”才可漂来了一座城池,才可以击打不断成熟的、更加坚强的、可以改变世界的人的心灵与情感。
⑦这是什么?这就是“水滴石穿”。那种感觉不到的形体,那种看不到的力量,就是“水”的深沉的蕴涵。唯此,“水”才可以孕育文化文明,推动人类在历史的大道上前行。难怪世界文明的主体,从来都是流动着的大江大河。在大江大河的身边,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吸吮着如乳汁一般的水液,才壮大了,才站立了起来。恒河如此,密西西比如此,伏尔加如此,我们的黄河长江也是如此。
⑧当“水”成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母亲”的时候,“水”的神圣和高洁便被升华到了一个只有用音符才能讴歌出全部情态与内涵的境界。在音乐的历史与现实中,一个民族总是以“水”的音乐作为最响亮的一个符号。
⑨约翰。施特劳斯只不过读到一位诗人的一句诗行“在那蓝色的多用河……",于是灵感突发,只以一个大三和弦的三个音,便如水一般泛滥着演化着,汇成一派洪流浩波,《“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在1866年奏响,自此响彻全世界,穿越了150多年的浩大时空,并还将无限蔓延下去。这音乐,不仅仅讴歌了一个水脉的伟大,更是赞颂了这个民族的自豪。奥地利人说过,无论你走到哪里,《蓝色多瑙河》就是我们第二个“国歌”。
⑩无论是门德尔松轻轻摇曳的《威尼斯船歌》,还是深沉厚重的《伏尔加纤夫曲》;无论是黄河气贯长天的壮歌,还是运河那个也是犹若船歌一般的八六节拍的浅唱轻吟,这些浸透在“水”中融化在“水”中的音符,以“水”一样无形的声响,构筑出一片精神的高地。那里,有每一个人的情感,也有集合起来的一个民族的魂魄。“水”能塑造出一个有魂魄的顶天立地的“人”,“水”能有内在的力量去载舟,去运来一座城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看到“水”的生生不息和强旺的生命力,无论是大自然之“水”,还是融化在“水”中的音乐,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人”和一个民族。
“水”,何止漂来了一个北京城。
(取材于李近朱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宽宥了宫廷作曲家亨德尔的逾假不归。 宽宥意为宽容,饶恕。宥读作yòu。
B.便如水一般泛滥着演化着 泛滥:这里形容四处流淌。
C.并还将无限蔓延下去 蔓延:这里指向广阔的时空扩展。
D.无论是门德尔松轻轻摇曳的《威尼斯船歌》 摇曳:形容声音悠远。曳读作:y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述《元史》忽必烈命名通惠河的事,说明了水与音乐的融合之美。
B.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虽然无词,却能给人带来优美丰满的想象和感动。
C.文章第⑤自然段的描写具体生动地演绎了乐曲表达的内容和创造的意境。
D.作者认为大江大河是世界各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原泉,是文明的载体。
3.作者认为“水“的音乐有哪些功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4.请解释结尾画线句的含义。
(2021·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节选自《记念刘和珍君》)
(二)
明日书店要出一种期刊,请柔石去做编辑,他答应了;书店还想印我的译著,托他来问版税的办法,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份交给他,他向衣袋里一塞,匆匆的走了。其时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的夜间,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见的末一回,竟就是我们的永诀。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
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个客栈里。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柔石的消息却很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
他在囚系中,我见过两次他写给同乡的信,第一回是这样的——
“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为我代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以上正面。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以上背面。
他的心情并未改变,想学德文,更加努力;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其时传说也更加纷繁,说他可以赎出的也有,说他已经解往南京的也有,毫无确信;而用函电来探问我的消息的也多起来,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我只得一一发信去更正,这样的大约有二十天。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节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
5.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是说刘和珍等人的请愿行为是莫名其妙的。
B.选文(一)中加点的“文明人”“伟绩”“武功”等词是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C.选文(二)主要回忆了柔石被捕后的一些情况,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D.选文(二)中作者写自己选择“逃走”,体现了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的思想。
6.选文(一)中,作者反复描写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这一特征,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7.请根据选文(一)、(二)概括《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的共同情感,并说说二者在抒情风格上有何不同。
(2021·北京西城区·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王麻子膏药
阿成
⑴聊一个小人物。
⑵这个小人物在哈尔滨道外区。道外区是这座洋气十足的城市中最中国化、最传统化的一个区。哈尔滨这座城市颇有一点儿杂家的风度,亦称流亡者的城市。所谓流亡者的城市,就是背井离乡之人的城市之意。离乡便思乡,思乡之极,难免会做出些不讲道理的事。对方一个不足道的动作,一个平平常常的眼神儿,都可能导致头破血流、筋骨折断的后果。即为流亡者之乡也得有点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里站住脚跟。
⑶北京城的满族青年王树森,经过对以上情况与精神状态的认真论证、综合分析后,才决定闯关东到东北来的。王树森的父亲原是清宫护卫营的卫士。文史资料介绍说:“卫士们在操练武艺中,难免有跌打损伤之苦,于是就互相推揉,或者互赠些自己配用的药膏。”并说,“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狗皮膏药’‘小灵丹’和王树森家的‘王大膏药’。”王树森自幼就从当护卫的父亲那里学会了熬膏药的本领。
⑷19世纪末,王树森家道败落,于是他挑着一个担子,怀着一腔悲怆来到东北。先是在呼兰打工,然后,在庙头一带熬膏药,专治跌打损伤。哪个被苦于思乡者或酒火持有者打折了腿,赢家便义气地冲着倒地“哎哟”不止者扔下几文钱说:“去王麻子那儿买几帖膏药贴上吧。”如此下来,王树森就了不得了,他熬的膏药名声大震。王树森根据寒冷的地缘资源研制出的专治腰腿疼以及各种寒症的膏药,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欢迎和信赖。文史资料上说他的膏药“无论冬夏,熬多少卖多少,日日月月供不应求”。
⑸王树森人长得不错,有点儿华佗遗风,也有点儿扁鹊的做派,不幸的是,自己有一脸天然的白麻子。王树森将计就计,不计鄙陋,将自己熬的膏药称“王麻子膏药”。这在文学上叫“反讽”,在欧洲叫“黑色幽默”,在这里,却显得通俗易懂、幽默亲切,还明显地透着某种自信。
⑹20世纪的20年代,王树森在哈尔滨开了一家“王麻子膏药店”,落脚在太古南六道街的“兄弟堂”,并在院内行医。膏药店在道外人称的“王麻子街”上,那一带是官娼私娼集中、酒家饭铺林立的地方,俗称“十八拐”。后街是有名的“小天桥”“北市场”。可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样的地方免不了有争风吃醋、欺行霸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勾当与表演。因此,跌打损伤的事自然要多,“哎哟”之声每日不绝于耳,大家都习惯了。寻常的日子就是这样子的,捏着小酒壶,学几声特别“哎哟”,再平平仄仄、怪模怪样地相对龇牙一乐。
⑺你说,王麻子膏药,在这里能不火吗?
⑻王树森面对如此乱糟糟的人间风景,常说,咱治不了这些社会丑风,再治不了受害者和平民百姓的病,不是更惭愧吗?
⑼王树森每天一大早起来,先在无人的江边练一套拳。他已经修炼出来了,心中有了尊重生命这个大主题,人的神态风度也不一样了。这一点儿,不是当代某些伪商人照猫画虎学得了的。重要的是,王树森的膏药还极为便宜,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王树森从不制作蒙人的“高档”药欺世盗名,从不干缺德的事。倘若这样便宜的药膏也买不起怎么办?用不用先交押金,记下身份证或者工作证号?不用。为什么不用呢?是王麻子太古旧、太原始、太蒙昧吗?不是。王麻子的原则跟当今医院正厅悬挂的牌子有点儿不同,当代医院挂的牌子是“救死扶伤,施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也有医院把这个悄悄取下来了,免得跟患者打嘴仗时麻烦)。王树森不挂牌,本着一条宗旨“有钱的花不多钱就治病,没钱的免费也治病,膏药以旧换新收半费。贴敷中间可免费再贴一次……外地函购的,不管寄不寄钱,总有专人优先寄去。”
⑽王树森公开在门前支大锅熬药,当众下料,严格质量标准,恪守信义。
⑾让人不解的是,在王麻子街称“王麻子膏药”的店铺竟有多家。像李明臣开的“真正王麻子膏药店”,万溢开的“这才是王麻子膏药店”,宁子路开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药店”,以及王树森自己开设的“真正老王麻子膏药店”。史料上说这些店“为了招徕生意,各家不仅在店名上用心良苦,而且不惜工本,都在各自门头上挂有三五层装潢别致、风格各异的高大牌匾”。这种事,倘若出在今天,非得打个一塌糊涂不可。各大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不一而足。想不到的是,那些膏药店都是王麻子特许他们开的,所谓“有钱大家挣”。
⑿王麻子——王树森临死前告诉他的传人,也是他的儿子,只有一句话:“别把钱看重,要把病看重。”
⒀鄙人虽不是医生,听到这句话时也觉得汗颜。
(取材于《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06期)
8.下列对作品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洋气十足,指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浓郁的西洋气质,非常时尚。
B.名声大震,指王树森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欢迎和信赖而出名。
C.华佗遗风,指王树森身上具有古代名医华佗的某种特点或风范。
D.黑色幽默,指王树森不计个人鄙陋而将膏药称为“王麻子膏药”。
9.下列对作品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这座城市颇有一点儿杂家的风度”,既是指哈尔滨的市容市貌风格多样,也是说这里的风土人情姿态丰富。
B.小说运用了侧面描写,如“赢家便义气地冲着倒地上哎哟不止者扔下几文钱说……” 写出了人们对王麻子膏药的肯定。
C.小说写王树森人长得不错,有点儿扁鹊的做派,不但突出了他为人幽默亲切,而且还表现了他作为医者的某种自信。
D.小说第⑹段写“后街的热闹、打斗的风气”与开头对“流亡者城市”的介绍相呼应,为塑造人物提供了较为典型的环境。
10.作品中的王树森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1.作品结尾“鄙人虽不是医生,听到这句话时也觉得汗颜”这句话,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行文中多次引述史料,是这篇作品的一个特点。作为小说创作,你觉得这种做法是否可取?请说明理由。
(2021·北京朝阳区·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问道
朱以撒
①朋友回了一趟老家,是自己驾车走的,途中穿过好几个省。在经过一些城市时,她停下来从容地玩了几天,然后准确地把车停在自己家门口的那块空地上。几个月后她又驾车尝试从另一个方向走,因为有两个古镇吸引了她。住在古镇的民宿里,在老戏台前坐定,听那咿咿呀呀不知唱着什么的地方戏,几天后又安然地回到她的城市。我觉得很惊奇,她在如此遥远和陌生的路途中能够如矢中的,显然是被准确地引导了。
②世上路径千万,问道成了生活中向外祈求的一个举动,特别是到了岔路口——三岔路口,四岔路口,凭感觉判断哪一条岔路通往目的地,实在是太危险了。于是问道——老人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路在嘴上。”问道说明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为了避免迷路,只好向他人请教,哪怕是一个孩童。如我这般吝啬口舌的人,往往因不愿谦卑地问道而身陷迷途。其实,只要肯开口,配合不安的神色,大部分人还是乐于告知的。如果不愿开口,自己寻寻觅觅,那就看运气了。常常因为场面生疏,缺乏借鉴的标志,心事慌乱,一脚深一脚浅,只往热闹处走,至少,使安全感获得一些提升。手机导航出现时,教我问道的老人都已过世,问道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一,不问道,何以行?
③我的长辈们在一个邮票大的故乡生活都必须如此。故乡当时很简单,道路无多,高楼无多,只是巷子特别多,巷子的围墙高筑使人看不清世界,看到的天际也只是窄窄一条。行于大道,敞亮开阔,得到准确引导的可能性也更大。从在小小的故乡迷路,到千里万里疾驰准确无误,只能说,世道变了,迷路的体验也就成了令人回味的往事。更多的时候,迷路成了一种隐喻,它多指精神生活上出了问题。自我启蒙显然是不易的,需要有人或者组织来驱散他眼前的阴翳,连同内在的疾患,这样才有可能渐渐回归正常。此时,问道是为了摆脱困境寻找出路,这是比行走时迷路更为复杂的情况。
④有时在一个纵横有序的街市上走,会觉得这个城市的设计过于直白,缺少了一些婉约,从而韵味无多。在一些很有韵味的小城,或是老镇,都有把道途婉约延展的追求。祝家庄就是精心谋求的格局,庄上人家长久以来接受了一个鲜明的引领,见到白杨树才可转弯,得以走出庄子,进入外部空间。那些在祝家庄里狼奔豕突又回到原点的人,正是心中少了一棵挺拔的白杨树,因此内心要折腾一番。后来,每一个人都在夕阳衔山的时刻走出来了。设计者显然降低了道途的复杂性,考量过行者的智商与耐性,让他们既感受到了难度又有能力解决,不免要对自己的表现表示满意。如果太复杂,没有几个人能出得来,来的人必然稀少,只有让人们都在暮色合拢前完成探魅之旅,才算成功。在一个古镇里我遭遇了如上所述的“迷路”,以此作为旅途上的一个乐趣。
⑤这让我想起了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听不少人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就是迷宫意识构成的,不让读者一眼洞穿。先是作家意识里有一个迷宫,然后才形成笔下那个迷幻的世界。如果读者不与作者共频,旬月苦读也弄不清迷宫何为。有的人说看懂了,还不断引用,实际上根本没读懂,附和而已。没看懂是真实的,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有的文章一览无余,反倒无趣;有的则难以立知,引人入胜。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略尽心力就可以进入迷宫中心,然后挥挥手轻松地出来。那样反而有违艺文之道。
⑥和人交谈,对方的专业离我太远了。我问了许多问题,他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看得出我这些问题粗浅之至。可我还是听不太懂。专业就是这样,无比地专,专到同行者无多。有人说专业之道都是相通的——这纯粹是鹦鹉学舌,具体到细微的理,却是各有各的专。我遇到的是一位密码专家,自从看了麦家的《暗算》之后,我对密码的兴趣大大提升了。可是他该怎么和我解释呢?按《暗算》里黄依依的说法:“密码就是用数学制造出来的陷阱,玩的全是数学的游戏。所有的密码都可以演变成一道或几道超难的数学题。”这也太深奥了,密码使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人如听天书。密码专家最后说:“既然有人能设置密码,也就有人能破译密码。还是你们作家的作品奇妙,它是演算不出来的。”
⑦只能说,每一条专业之道都是独一无二的,“跨界”难以畅行。
⑧在这个城市,秋意总是突然就来了。走到这个节点的人们有了叩问自我的机会——一年的时日过去三分之二,似乎可以窥见道途的终端了。此时安然坐在书斋,想着自己喜好的艺文之道又推进了几许——一些道理弄明白了,更多的疑问又出现了。像我这样不会使用现代方式查找资料的人,只好用传统的老办法,一本接一本地翻书,试图找出藏匿其中的真知。眼力心力费了不少,大海里的宝贝却捕捉无多。但我已经习惯了纸本散发出来的气味——南方潮润,一本藏了十年的书和一本藏了五十年的书,它们指向不同的审美,散发出的气味也是有区别的。在翻开的时候,那些不同的排版、字号,使人看到了过去的时光。有时我也请学生查一点资料,很快他们就发送过来了,这让我不费气力。更多的时日我还是乐意自己一本本翻,眼力行于字里行间,如行于昏暗隧道,忽然,前方有了光亮。在有所获得之余,我还会顺便看看前言,看看后记,四时异景,一时尽出眼前。
⑨一条道走惯了,如使一柄惯用的兵器,也就守之以一,使之娴熟,艺文之道大抵同此。有人认真地对我说,如我这般情性的人,完全可以再辟新径。我听罢只是笑笑。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需要有人或者组织来驱散他眼前的阴翳 阴翳:忧愁苦痛
B.都有把道途婉约延展的追求 婉约:简约精致
C.那些在祝家庄里狼奔豕突又回到原点的人 狼奔豕突:成群的人乱冲乱撞
D.这纯粹是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简单重复他人观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驾车外出,路途遥远陌生还是能回到家。作者借此引出“问道”话题。
B.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问道,因为路径多,往往有岔路,而个人才能又有限。
C.作者认为博尔赫斯作品如迷宫晦涩无趣,读者旬月苦读也不见得能读懂。
D.作者用“昏暗”与“光亮”对比,凸显自己翻阅书籍获得真知后畅快的心情。
15.文章第④段写作者在祝家庄旅行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16.文中所述“艺文之道”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021·北京海淀101中学)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的丛林
①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而动植物却是多数族类。
②我熟悉林中的树木花草,溪流河谷,野猫野兔。一个人在幽深的林中穿行,很少怕过。因为林中枝叶“窸窣——”摇动,窜出来的不是愣头愣脑的狍子,就是炫耀其美丽尾巴的松鼠。我春天去山里采野菜,将采回的分类,人爱吃的先拿出来,用开水焯了蘸酱吃,其余的则给猪当餐后的点心。猪非常喜欢享用野菜,它吃起来摇着比耗子长不了多少的小尾巴,“嗯嗯”叫着,很感恩的样子,这时我就有一种满足感。夏天时我们去河边洗衣服刷鞋子,常常是把洗好的衣服晾在草丛或柳树丛上,就去林中采野果吃去了。都柿、草莓、水葡萄、马林果,红的紫的,熟的不熟的,全往嘴里填,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到了秋天,大人孩子都爱住林中钻,我们在五彩的落叶中采榛子,蘑菇,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就有“好嚼儿”了。不要以为到了冬天,林中就没有美味,扒拉开向阳山坡的积雪,可找到未被采摘的红豆,雪中的红豆味道极好,酸甜,有点淡淡的酒味。还有,你可以划开桦树皮,舔舐桦树皮里清香微甜的汁液。守着大山,对贪吃的我来说,就是守着一个零食铺,嘴上是亏不着的了。
③童年时我还喜欢去山里采野花。百合、芍药、绣线菊、马莲花、忘忧草,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我们也不讲究养花的容器,酒瓶、罐头瓶、咸菜坛、猪食槽,都可栽花,它们在暗淡的屋子里,照亮我们的梦。这些体验,在我写作以后,都进入了我的小说世界。
④有了丛林的动植物,当然就有活动在其中的人。那些人大概是为了宣示自己作为生命的强大存在吧,喜欢大声说话。又因为寒冷的缘故吧,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些人物的特征,在我的小说中都有所表现。我首先熟悉的是家中的人,父母、姐弟、姥姥、姥爷、爷爷、叔叔、姨舅,在我爱上小说以后,他们以不同方式,隐身而入,也许只是一声叹息,或是一个背影。除了亲人,我还熟悉了邻居,小镇的人和小镇以外的人,他们更是为我塑造人物,提供了最真实生动的原型。
⑤当然还有那些可爱的动物,比如通人性的狗、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戏耍的猴子、美丽的鸭子、坚韧的驯鹿、铺天盖地的麻雀、像守夜人一样的乌鸦、以及千姿百态的鱼。它们在多年后潜入我的小说,这些动物不会说话,但在我与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听懂了它们心底的话,看得见它们的眼泪,所以它们在我小说中留下了“话语”。
⑥不能忘怀的,还有园田的果蔬,那带着妖娆花纹的豆角、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碧绿的菠菜和生菜、金灿灿的玉米、多汁的角瓜、甘甜的倭瓜,还有绕着它们飞舞的蜜蜂、蝴蝶和蜻蜒。它们装点餐桌的同时,也装点我儿时的梦。更有那埋藏在土里的萝卜和土豆,这秋收的主角,是地窖的常客,有了它们,一个冬天就不愁蔬菜了。
⑦不要以为我们的生活总是阳光灿烂,它依然有着浓重的寒霜和阴影。有令人痛苦的疾病,有面对灾荒的无奈,有亲人离世的悲伤,有遭遇人生变故的苍凉。厌倦、羞辱、恐惧,这些人生的负面情绪,就像漫天风雪一样,从来都不曾远离我们。宁静的炊烟下,一个人死去了,他躺在红棺材里,去山上的墓园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小镇,一场痢疾就要了他的命;一个男人去采山,被熊袭击,落下终生的残疾;一个伐木工在作业时被大树砸倒,使他的妻子成为寡妇。还有动物们所遭遇的不幸,瘟疫能让一群鸡一夜之间死亡,能让一条忠诚的看家狗永远闭了嘴巴。这样的故事,也都是我少年时代所经历的,所以我作品的“温暖”,总是与痛交织,有着苍凉的底色。
⑧善良与丑恶,纯洁与污秽,不是人性天空的两极,它们常常相伴相绕。就像环绕我们生活的,既有山间清澈的溪流,也有居民区纵横的污水沟。写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写出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永远有可开掘的空间。
⑨从现实的丛林穿行到小说的丛林,使我拥有了另一种生活——面向心灵的生活。对我来说,它比现实生活更广阔,也更具诱惑性。在虚构的世界中,我的呼吸更顺畅,更自由和奔放。作家因生长地不同,经历不同,艺术气质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小说丛林。小说的丛林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无限大。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就看他们自己在艺术上的造化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很重要,没有对一种文体始终如一的爱,孜孜以求的探索,以及不怕失败的实践精神,再炫目的想法都是空谈。
⑩每一个将艺术奉为至高神灵的作家,在小说的丛林穿行,都必须踏出独属于自己的路,才能开辟新天地。懂得自省、苦修、仰望,你终将拥有“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中所言)。这样的文学之旅,也是一颗凡心得到升华,在泥泞的跋涉中洞见彩虹的最美岁月。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浆果在此时成了最好的口红 口红:指果子的汁液留在嘴唇上呈现的颜色。
B.姹紫嫣红地走进我们家 姹紫嫣红:形容化枝招展的样子。
C.千姿百态的鱼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丰富。
D.炫目的想法 炫目:炫人眼目或华丽奇特的特点。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说“我”是个“林中女孩”,这并不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小镇的路上遇到陌生人,会有微微的紧张感,在幽深的林中才觉得自在。
B.文章第③段中“照亮我们的梦”一句中的“梦”,与第⑥段“也装点我儿时的梦”一句中的“梦”含义并不相同,不都指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C.文章第⑤段中写“隐忍的牛、苦役犯似的马、永远被耍的猴子”,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忍,反衬出只有孩子才保留着与动物们沟通的能力。
D.文章第⑩段“不干的活泉,永流的江河”,比喻永不枯竭的现实生活,也比喻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省,这些是作家创作的活的源泉。
19.文章第⑦自然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年少时对生活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0.本文题目“小说的丛林”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北京丰台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絮语
冯骥才
(1)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2)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3)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阴影遮翳,葱茏却幽暗。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4)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5)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怡然自得。
(6)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这汁液就是血液。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沌呢?
(7)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8)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9)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10)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来,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11)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12)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还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13)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蔓延”写出冬日玻璃上的冰雪向四周扩散的样子,此处可以替换为“曼延”。
B.“混沌”的读音为“hùn dùn,表现出整个世界在人们心中污浊、纷繁的样子。
C.“摸索”表现出鲁宾斯坦的音乐对人心灵的滋养,此处不可以替换为“探索”。
D.“峥嵘”本义为“高峻,不平凡”,此处写出了盛夏时节乌云重重翻滚的样子。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到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承前启后,所以在冬日能触摸到岁月。
B.作者写“香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冬日的植物依然可以青翠、充满生命力。
C.第(12)段写出冬日天空的空旷、高远、庄严等特点,能够吸引人们不断思索。
D.本文文笔细腻生动,既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23.文章第(5)段富有表现力,请从写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24.文章第(10)段写“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有何用意?
25.文末“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
(2021·北京市平谷区) 身体里的谷子
①谷子长在村庄的坡地上,也长在我的身体里。我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被它收去,揉进泥土,从此,我的身体里就住进了一株谷子。这株谷子像村头守望的一双眼睛,时刻牵着我的脚步,无论我的双脚向哪里迈进,都走不出它的视线。
②这株谷子让我看见小时候母亲用小米糊糊喂我吃饭的情景。吃小米糊糊长大的我,至今也吃不惯别的粮食,一日三餐,若是没有小米粥喝,就感觉胃里不舒服,这多年的饮食习惯,是本能反应,更是身体里对小米那份固有的依赖与爱恋。
③这株谷子让我想起了挂在老屋墙上的那些谷种和“点葫芦”。谷种是一扎扎捆在一起经过精挑细选的谷穗,修长壮硕,籽粒饱满,贴着墙,沉甸甸黄橙橙地挂在两个细木橛子撑起的铁丝上,像一串美好的憧憬和企盼,默默地守望着,等待家人一天一天走进播种的日子。点葫芦是一个用葫芦和竹管做成的播种器,从谷穗上脱粒下来的种子倒进葫芦里,父亲背挎着点葫芦,微微哈腰,沿着犁杖豁开的垄沟,边走边有节奏地敲击竹管,伴着清脆的敲击声,种子沿着竹管均匀地流入大地,轻松而快乐。葫芦多籽,寓意多子多福,是吉祥之物。让种子在葫芦里走一遭,庄稼人的心愿,种子和大地都心知肚明,无须任何絮叨和解释。谷种经过泥土的用心孵化,很快探头探脑,然后便一齐热热闹闹地冲出地面,没两天的工夫,就在田野里铺出一行行的绿诗、绿梦来。
④谷子的小苗长势太快,也太挤了,要及时择优留存,才能确保谷子的茁壮成长,确保日后的收成。母亲薅苗的姿势很是虔诚,双膝跪地,小心翼翼地在垄埂上爬着朝前行进,而父亲从背着点葫芦播种,到握着锄头耪地,再到挥着镰刀收割,也都是卑躬屈膝地面向谷子。他们对谷子的崇拜从始至终都充满着仪式感。
⑤住进我们身体里的谷子值得让每个种谷子和吃谷子的人肃然起敬。谷子作为粮食奉献自己,像修养极好的人,让人打心里喜欢和信赖。不管年景如何,只要谷子带着庄稼人的希望和企盼婀娜多姿地站在村外的田野上时,我们心里就多了一份踏实与祥和。谷子宛如贫寒人家的乖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一直虔诚地顺着庄稼人的心思,实实在在地长。长成的谷子丰盈美好,却仿佛是从不出门的大家闺秀,总是低着头,羞答答地腼腆。这种羞涩谦逊,真让狂妄浮躁的人汗颜。稳重内敛的谷子,也像种谷子的庄稼人,既不计较也不挑剔,土地贫瘠,气候干旱,但谷子不怕,再贫瘠的土地,谷子也能扎下根来生存。在漫长的生存岁月里,谷子早就学会了适应,它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它是庄稼里的强者和智者。
⑥谷子根扎在土里,心里却装着千沟万壑,墒情和土质都差的地块统统被谷子承揽着。“见苗三分收”说的就是谷子,种谷子的父亲说这话时,正低头笑眯眯地看着地里谷子的小苗。他说话的样子,仿佛是在夸自己的儿孙,满脸都是自信、骄傲和欢喜。而谷子的好还在于它的不争不抢,地球上的空间越来越少,所有的生命却都渴望膨胀,都蓄意多贪多占,但谦卑内敛的谷子却将自己缩减到极致。细小的籽粒,窄窄的叶片,精瘦低矮的秸秆,纤纤柔柔,像个弱不禁风的小妇人。但其襟怀和修为却是庄稼里的伟丈夫,样子纤细矮小的谷子,却不能不叫人从心里仰视!
⑦这株住进身体里的谷子,让我在静下来的时候,总能听见父亲挥镰收谷子的沙沙声。秋阳高照,盛装的田野凸显着丰盈,谷子站在村外的坡地上,沉甸甸地弯着腰,父亲也弯着腰,以感恩的姿势对着谷子和大地。大地威仪,清风徐徐地拂过田野,风中的谷子扶摇欲仙,淡淡的谷香随风飘来,那是成熟的谷子说出的第一句米语,也是父亲心里最美妙的歌。父亲左手攥住一把谷子,右手的镰刀向前一挥,谷子就被割倒了,割下的谷子在父亲手里乐得摇头晃脑,割谷子的父亲顶着烈日,也在心里乐着。谷子割完了,父亲在醉人的谷香里回望码在四周地里的一捆捆谷子,父亲在谷子中间,而谷子却一直住在他的身体里,就像血脉,亘古绵延,生生不息。
⑧这株谷子住在我的身体里,我的耳鼓里就充满了千年的米语和一串串苍老的述说。在红山文化遗址的泥土里,有一捧谷子,静静地躺了五千五百多年,以炭化的模样与世人相遇。我看见曾经的江山社稷里以谷为神的祭坛和祭坛下虔诚膜拜的身影,看见先民春天播种的背影及秋天收获的笑脸。那是一个用石犁石铲等石制农具种谷子的岁月,人们种谷子的工具简陋、粗糙,每个人都迷信谷神,他们祈祷膜拜,用心地播种锄地收割,每一场农事都是庄严神圣的大事,每一场农事都饱含着天地间最漫长、最殷切的祈福。用石具种下的谷子也带着石头的秉性和气质。瞧,这些谷子籽粒多么饱满瓷实,它和美玉、陶器、泥塑等一起一直在祖先的身边守护陪伴着,历经五千五百年的光阴,不腐不朽。它不光是一个奇迹,更是无声的米语,从幽深的时光隧道里传来,悄然诉说,让你知道自己的来处。
⑨每每捧起餐桌上那碗香喷喷的小米粥,我总是心存感激。因为所有的小米都来自那株住进我们身体里的谷子。感激上苍把这富含人体所需各种营养、具有多种保健功效的谷物赐给我们,让我们享受如此金贵的美食,也让我们在精神和心灵上,对小米产生了无法撼动的信赖与迷恋。
⑩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株青枝绿叶的谷子,我们时刻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株谷子生得宜人可爱,且不枯不败,就像基因,世代传承。(选自周艳丽同名散文,有删改)
26.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实写母亲用小米糊糊喂我,照应第⑨段,强调我对小米的依赖。
B.第③段虚写挑选谷种和使用“点葫芦”,意在述说父辈种植谷子的艰难。
C.第⑧段写先民以谷为神,虔诚地祈祷膜拜,表明石器时代的人们很迷信。
D.第⑩段写谷子像基因一样传承,意在表明民族血脉的亘古绵延,生生不息。
27.请简要赏析第③段中画线语句。
28.题目“身体里的谷子”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9.极其寻常的谷子,引发作者联想,带给作者感悟。生活中,这样的事物还很多,请结合你的经历,选取一种具体事物,展开联想,谈谈你的感悟或认识。
(2021·北京顺义区·)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的味道
韩浩月
①我喜欢粮食。经过超市粮食摊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停下脚步,对那些堆放在木格框里的各种粮食打量一番,大米、红小豆、绿豆、花……时候也忍不住用大勺子把粮食抄起又撒下,内心忍不住发出一两声赞叹,这是粮食啊!
②什么是粮食?粮食就是一口吃的东西,在超市里它是最便宜的售卖品了,消费者脚步匆忙地奔向花花绿绿的货架,没几个人愿意在买粮食时多花几分钟享受这个过程。
③粮食买回家,用电饭煲做熟了端上桌,孩子不爱吃,对他生气也不行。自己把碗端过来装作很饥饿的样子扒拉几口,也产生了疑惑,怎么不再是童年吃的粮食味道了?粮食的那种独特气息怎么消失了?粮食怎么只是有了“食粮”的功用,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构成的滋味为何不见了?
④我的记忆里,储存着粮食的味道。童年时一个大家庭用一口大铁锅做饭,半锅的水抓一把大米扔进去,快熟了的时候再浇一瓢磨好的豆浆进去,煮沸腾了就是一锅稀粥,那碗稀粥的滋味已经是不错,但粥锅里的布袋捞出来,才是真正的美味,因为布袋里装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米团,用小钢勺挖一小口放进嘴里,大米与大豆融合后的香味直冲鼻腔,经历过柴火的熬煮之后,米团的糯软通过舌尖一直传递到内心深处……可惜,这样的米团只有家里最小的孩子才能吃到,我好像只吃过几次就失去了资格。
⑤一直觉得,粮食不简单地只是粮食,它们还是大自然的子孙,是有生命的。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我经常可以感受到粮食的生命韵律,比如割麦子的时候,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藏在一穗结实的麦穗里面,剥开来看,麦粒还带着一点点青涩,在凝目观察这些麦粒的时候,总觉得它们像是要急不可待地逃离“家园”,想要在太阳的照射下晒一个肆意的日光浴,要在滚烫的麦场上开心地打几个滚。
⑥过去品尝粮食,麦子也好,水稻也好,玉米也好,都能尝出它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到它们是如何在暗夜中随着“母体”摇曳的,当风暴来临时,它们又是怎样紧紧挨在一起相互扶持的,它们在细雨中聆听骨节生长时所发出的声音,在阳光灿烂的时候随风舞蹈……它们也会相爱吧?两株植物的恋爱多么美好,它们不说话,时而靠近,时而分离,借助风传递心声,一同守望朝阳夕阳。
⑦母亲总是能把各种各样的粮食,做出令人感到温暖与幸福的味道。不止我的母亲如此,村庄里的每一位母亲都可以。小时候总爱闻远远飘来的炊烟,一点儿也不觉得呛的原因是,那炊烟里总是带着粮食的香气,比如我家的炊烟,就时常掺杂戗面馒头的味道。
⑧母亲把揉了整个下午的馒头放进锅里,一捆麦草烧完,掀开锅盖,先是要眯起眼睛,等待扑腾起来的蒸汽消散,再快速地把手伸进锅里,捏起一个白胖的馒头就跑。在院子里,把那只烫手的馒头从左手倒到右手,从右手倒到左手,等不及凉到可以入口,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馒头的热度会把牙齿也微微烫到,这样的馒头,才是最好吃的。
⑨有时候母亲着急下地干活,来不及熬米粥或者做馒头,就会从锅里煮的地瓜挑几个好看的给我们当食物。要知道,这些地瓜通常是喂猪的,可每次我都吃得心满意足,地瓜皮软瓤红,从内到外都甜丝丝的,但又不是冰糖式的那种齁人的甜,是吃完后打个饱嗝都会涌到嗓子眼的美味的甜。这样的地瓜,已经有一二十年吃不到了。从超市里买来的地瓜,在粥里煮熟了之后,入口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它不是经历过日月风雨洗礼的地瓜,不是在土壤里做过美梦的地瓜,也不是母亲栽种的、收获的、煮熟的地瓜。
⑩现在的社交媒体上,经常看到有人形容美食用到这四个字,“好吃到哭”,一般这样的形容可信度不太高,你若去尝试一下,发现不过如此。真正“好吃到哭”的,还是过去的粮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贾平凹、路遥的书,那里面有描写吃食的片段,才会让人流泪,只不过,不止是为他们描写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而流泪,更是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
⑪也有可能是,粮食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太大变化,而是我们的味蕾变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而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我们已经不用再闭上眼睛,去体会粮食在舌尖上打转的滋味,如同不用时时回头去翻阅过去那几段食不果腹的历史。我们对包括粮食在内的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这样的状况下,粮食的味道能不变吗?(取材于作者同题散文)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要在太阳的照射下晒一个肆意的日光浴 肆意:尽情
B.觉察到它们是如何在暗夜中随着“母体”摇曳的 摇曳:摇摆
C.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 迫不及待:等不及
D.但又不是冰糖式的那种齁人的甜 齁人:使嗓子非常舒服
3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超市作者在粮食摊,用大勺子抄撒粮食的举动,表现出对粮食的珍喜。
B.因为超市售卖的粮食最便宜,所以其他消费者不愿意过多观看接触粮食。
C.作者对童年时粥锅里米团的记忆,源于在家庭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吃。
D.第⑧段中母亲“捏”“倒”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她急于品尝馒头的情态。
32.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③段中排比句的妙处。
33.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在语言运用上具有鲜明特色,试加以赏析。
34.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和本文的粮食的味道一样,本身没有特别的变化,只因为我们的变化,从而就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请结合类似经历谈谈你的体会。
(2021·北京怀柔区·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 苏沧桑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qí)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yè)丹霞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光阴煮海,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
站在彩色丘陵的某个高处俯瞰,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竖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汤汤穿过河西走廊。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qiān)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piào)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五万里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科学告诉我们,物质经过漫长时光与无数组合,才产生了生命,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甲)沧海桑田(时光荏苒),才产生了人类。人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
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两匹棕红色大马在隔着栏杆亲昵。
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我轻轻从它的侧面摸上它的脸颊,如果摸向它的正面,它的眼睛看不见,会受惊。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wō)里响彻(乙)金戈铁马(人声鼎沸)之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此创建了山丹皇家军马场,两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沧桑巨变。
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无垠的麦浪起起伏伏,传递着李白的朗声吟诵:“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chēng)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群山(丙)偃旗息鼓(秣马厉兵),人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
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在汉代酿酒古法的基础上,民乐人用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九种粮食酿制了独具一方风味的美酒。三十年陈的白酒在玻璃酒壶里,呈现夕阳一样的淡淡金黄。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丁)截然不同(迥然相异)的另一种风骨。我想,从前,它一定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biāo)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此刻,它是一杯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朋友们拎起一壶酒干杯,一位本地学者说,在我们刚刚经过的马蹄乡,他年轻时去探访过,裕(yù)固族的朋友们听说来了他这个从来不会醉的年轻人,消息波浪式地传遍了草原,很多人都跑到帐篷里请他喝酒看他喝酒。
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半梦半醒间,听两位朋友高一声低一声的对话,像一声声耳语。他们一个来自天津,一个来自西宁,隔着车子的过道,两人从一碗“炒炮仗”开始,讲青海的面,天津的面。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是我熟悉的乡音。东海边江南被桂花树覆盖的娘家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
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的我,从耳蜗传到心脏,传向四肢,传给车轮,通过车胎与地面的摩擦,传给了我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并得到了它的回应。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
35.根据文意,文中加点词可以用括号中词语替代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D.(丁)
3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掖丹霞在远古时代曾经是一片汪洋,经历上亿年的演变,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B.两匹棕红色大马是古时战马的后代,所以作者才能从他们的瞳孔和耳蜗联想到历史。
C.本文在开头和结尾都写作者听到了驼铃声,形成了文章结构上的呼应,深化了情感。
D.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历史与现实能够在空间和时闻上更好地融合。
37.请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安详。
38.本文以“在河西走廊聆听”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9.作者想母亲祈祷时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用意?
参考答案
1.D“摇曳:形容声音悠远”错误,根据文中语境“无论是门德尔松轻轻摇曳的《威尼斯船歌》,还是深沉厚重的《伏尔加纤夫曲》”可知,《威尼斯船歌》和《伏尔加纤夫曲》的曲调应是相反的,摇曳应为“轻松逍遥”的意思。
2.A“说明了水与音乐的融合之美”错误,应是为了说明水是圣洁的,可以抚平人的心境,化世界一片升平。
3.①“水”的音乐能抚平人的心境,化世界一片升平。②“水”的音乐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③“水”的音乐可以表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
4.①运河的开凿,便利了水路运输,助力了北京城的修建。②大江大河哺育了人类,孕育了文明。③水丰富了人们的感受和感悟,激发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美好的音乐。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3元获取